闪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十五章 步步为营,乱世英雄,闪烁,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最快更新乱世英雄最新章节!
占领滨海机场后,美日联军沿着津滨大道向西推进,过了外环线之后,在铁道部材料厂遭到东北军阻击。
因为没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占领滨海机场,进攻天津的作战行动严重滞后,所以帕特里奇提前让美日联军全线压上,从北面与东面同时发起进攻,一支美军装甲部队还从滨海机场南下渡过海河,到达了双港镇,准备从南面攻打天津。可以说,当时除了由第二十六集团军某部坚守的双街还没被突破,让美日联军无法绕到天津主城区西面之外,其余三个方向都在美日联军的威胁之中。
只不过,美日联军的主攻方向仍然在东面。
原因很简单,第二十六集团军的主力就部署在天津主城区北面,并且沿着京津唐高速公路部署了一道较为坚固的防线,如果美日联军从北面发起进攻,就得撕开这条防线,从而消耗大量兵力。在兵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美日联军只能避开第二十六集团军的主防线,绕到天津东面,从滨海机场发起进攻。
问题是,这边的进攻也很不顺利。
在滨海机场遭到阻击后,c集团军的士气受到严重打击。更重要的是,没等c集团军调整过来,东北军就在外环线内侧部署好了防御阵地。
铁道部材料厂,就是东北军的主阵地之一。
当时,守在这里的主力部队只有一个营的兵力,只不过是第二十六集团军某步兵师的一个步兵营。除此之外,还有大约一千五百名民兵与将近一千名武装平民。东北军不但构筑了大量防御工事,还利用工厂里的材料设备,特别是储备的钢轨对防御工事做了加强处理,设置了不少的反坦克火力点。
战斗打响后,美日联军的前线指挥官就意识到,他们遇到了一块硬骨头。
这次,美日联军没有在地面进攻上浪费时间。遭到东北军的顽强抵抗之后,美军指挥官就如法炮制,呼叫了空中打击,用炸弹开路。
轰炸从二十六日下午三点持续到四点,整整一个小时,三十多架美军战机分成五个梯队陆续进入,投下了将近两百吨炸弹,将铁道部材料厂的所有建筑物都摧毁了。最后一个梯队的美军战机还投下了燃烧弹,高达数千摄氏度的高温,甚至将钢轨化成了铁水,任何生物都不可能活下来。
觉得轰炸解决了问题之后,美日联军才继续向前推进。
只不过,让美军官兵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当他们到达材料厂的时候,竟然再次遭到了东北军的顽强阻击。在短短数分钟内,从材料厂里射出来的反坦克导弹与火箭弹就将在津滨大道上列队推进的美日联军突击部队打得落花流水,在美日联军开火还击之前,就有数辆坦克与十多辆战车被摧毁。
战斗中,东北军甚至使用了大口径反坦克炮,在极近的距离内打掉了几辆m1a3主战坦克。在重点打击美日联军装甲力量的同时,东北军还用设置在道路南面的重机枪,以交叉射击的方式,放倒了一整排的美军步兵。
必须承认,美日联军的反应确实够快。
在东北军战士发起反冲击的时候,美军的炮火支援就到来了。
可以说,如果不是如此及时的炮火支援,恐怕当时在津滨大道上推进的近千名美军与更多的日军将死无葬身之地。
用炮火压制住东北军的反击行动之后,美日联军没敢迟疑,立即撤了下来。
这时候,美军指挥官也意识到,东北军肯定在材料厂构筑了地下防御工事,而且非常坚固,足以承受普通炸弹与燃烧弹的攻击。别忘了,c集团军中的美军主力师参加过第三次南京会战,在南京与东南军鏖战了一个多月,非常清楚中**队的防御战术,也非常了解中**队的地下防御部署。
对付地下工事,最有效的武器就是钻地炸弹。
在很多时候,大威力的钻地炸弹是唯一能够摧毁地下工事的弹药。
事实上,在台海战争中,美军就遇到过中**队构筑的地下防御工事,特别是在与空降十五军的战斗中,空降兵挖掘的地下防御工事给美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针对这一问题,美军专门开发了好几种用来对付地下防御工事的钻地炸弹,其中一些还非常先进。比如为了对付分层设置的地下坑道体系,美军开发出了一种“智能”炸弹,能够连续击穿上面的数层坑道,在到达最底层的时候才引爆,以确保彻底摧毁整个坑道系统。
只不过,在绝大部分时候,炸弹的威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也很好理解,在对付一些特别坚固的地下防御工事的时候,美军广泛装备的小直径炸弹根本起不了作用,只有装药量高达上百公斤的重磅炸弹,才能在击穿之后,炸毁整个地下防御工事。
问题是,重磅炸弹严重限制了战机的携带量。
就拿美军广泛使用的f-35a来说,在不使用外部挂架的情况下,最多只能在弹舱内携带一枚两千磅级的重磅炸弹,即便使用外部挂架,也最多只能携带七枚。如果使用二百五十磅的小直径炸弹,内部弹舱就能挂载四枚,用上外部挂架的话最多能携带二十二枚,载弹量是重磅炸弹的三倍以上。
携带能力降低,战机的作战效率自然大大降低。
只不过,对美日联军的地面部队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
既然东北军还盘踞在材料厂里,而且修建了地下防御工事,就得让空军出力。
天黑后,美军继续展开轰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