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阿弥豆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百零三章 辉煌与小众,重生迷醉香江,南有阿弥豆腐,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歌舞片?“在场的众人全楞了,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要知道这音乐剧好歹时间段投资也不大,为了某些愿望拍一拍并没什么,反正没多少钱,赔也赔的起.
可是这歌舞片可就不一样了,虽然还是不能和那些大投资的商业片比,可毕竟歌舞片已经算是正经的电影了,一部精美的歌舞片投资下来钱也并不少的.
关键,这歌舞片和音乐剧一样,现在基本是没有市场的,是小众片.
歌舞片是由大量歌唱和跳舞的形式组成故事情节的影片,大多是由纪录歌剧演出或根据歌剧改编而成的。多由歌唱演员担任主要角色。
主要依靠歌唱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早期歌舞片多为轻松优美、娱乐性强的舞台艺术片。歌舞片突出表演歌唱、舞蹈和音乐方面的艺术成就,故事情节大都比较简单。
20世纪20年代美国华纳影片公司摄制《四十二号街》后,西方歌舞片曾风靡一时。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问世。由于它是一部根据音乐剧改编的影片,故以歌舞为主。
歌舞片兴起几乎与有声电影同时诞生,《爵士歌王》标志着歌舞片的诞生,但是由于缺乏声音这一方面的要求,人们将1929 年米高梅的《百老汇的旋律》看作是第一部真正的歌舞片。
歌舞片在30年代开始盛行,并成为30、4O年代的流行时尚.早在40 年代歌舞片的“黄金时期”,米高梅的梦幻王国将音乐变成了一种普遍的世界观,是对一种“态度”的视听表现.
这种态度实质上就是认为“世界是一个美妙和富于浪漫色彩的地方,其中渗透着音乐的节奏与优雅。”这种态度从最早的《爵士歌王》开始就一直存在,但是作为歌舞片的“风格”,却是在“融和歌舞片”将情节和歌舞融为一体之后才明确的。出现了一系列经典的歌舞片,很多人熟知的《绿野仙踪》Wizard of Oz (1939),《四十二号街》等。50、60年代达到辉煌,产生经典《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西区故事》《音乐之声》.70年代便开始萎缩.
在中国歌舞片的雏形早而有之,只是形式单纯,没有好莱坞的豪华阵容,也没有巴西歌舞片的民族特色,发展不够成熟,加之数量又少、不成规模,观众自然也形不成对中国歌舞片的认识。
1931年《歌女红牡丹》诞生,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严格意义上说是一部歌唱片。30、40年代歌唱片成为上海娱乐电影的一种主要形式。
比如第一部有插曲的影片《野草闲花》,阮玲玉和金焰演唱的《万里寻兄》清新感人;由马徐维邦导演的《夜半歌声》根据美国百老汇歌剧《歌剧魅影》改编而来,在上海创下了连映34天场场爆满的纪录,其中由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金山演唱的三首插曲功不可没。
虽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歌舞片,但是歌舞的魅力已经开始在电影中闪现。其中最著名的是《马路天使》。
到了五六十年代,彩色歌舞片曾在香港风靡一时,尤其是邵氏的《花团锦簇》和《千娇百媚》,其豪华的歌舞场面蔚为壮观,是着力模仿好莱坞金碧辉煌、歌衫俪影之风格的经典作品,堪与同期好莱坞歌舞片相媲美。
而那时候的左派电影公司出品的不少电影都可以算是歌舞片的范畴,只不过是中国形式的戏剧风格的,像夏梦主演的王老虎抢亲就是如此.歌舞片真正的沃土在印度,阿三虽然很不是玩意儿,可不得不说歌舞上边阿三是真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