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离刺荆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九十八节 阅兵,我要做皇帝,要离刺荆轲,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笔趣阁 最快更新我要做皇帝 !
元德二年十一月初八,渭河以西的平原上,鼓乐齐鸣,编钟四响,甲士林林,骑兵列阵。
“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
伴随着《天保》之乐,刘彻的天子法驾临幸于此。
这里是雍县,距离长安约有三百里,位于渭河西岸平原之上。
这里是秦汉两代最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同时,这里是秦国故都,西元前383年秦献公为了应对魏国而迁都栎阳以前,秦在雍建都将近三百年。
时至如今,雍地依然能见到昔日秦国遗留的宫殿遗址。
到了汉室,雍县的地位,也同样重要!
因为,这里有着汉太祖刘邦亲自立下的五帝庙。
坊间传闻,五帝庙中的黑帝法身,是按照刘邦的容貌捏塑而成的。
对于这个传闻,刘彻也不清楚真假。
反正,老刘家自己从未否认,但也从未承认。
天子法驾在五帝庙前停下,刘彻在大臣们的簇拥下,走下撵车,举目四望,整个平原,都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校场。
来自关中五十一个县级单位,十一个军营,三百二十一座烽燧台的常备军,此刻云集于此。
总计将近五万兵马,涵盖骑兵、轻步兵,重步兵,弓弩兵、车兵等所有兵种。
刘彻看着那遮天蔽日的旌旗,暗自在心里点点头。
身后的大将军魏其候窦婴立刻就低头禀报道:“陛下,臣奉诏于七日前,传令关中各县县尉、各持节将军、都尉、校尉及各烽燧台,遣调兵马,会于雍县,今日辰时三刻之前,所调兵马俱抵雍县……”
刘彻不置可否的点点头。
早在一个多月前,他就想看看关中郡兵动员和机动能力了。
可惜,天子出巡甚至阅兵,何等大事?
不是说走就能走的。
就这么一直拖啊拖,拖到今日方才成行。
如此一来,就失了先机了,天知道现在在场的军官里,有多少是提前半月甚至一月就收到风声,开始准备的关系户?
在准备了这么久的情况下,要是各部郡兵,还是不能按期抵达。
那汉室军队的战斗力就实在堪忧了,刘彻就要做好准备,另起炉灶,编练新军,以免重蹈明末关宁铁骑的覆辙了。
现在来看,诸部郡兵的机动力和行动力,还是可以的。
虽然,可能大多数人都已经在半月前甚至一月前,就已经为今天做好了准备。
但七日之内,机动数百里,即使这些军队全都是抛弃辎重,以轻兵前进,沿途都有充分的后勤保障。
但也依然很难得!
尤其是,各部统属不同的军队,井然有序,纪律严明的分列平原两侧,就能看出来,汉室军队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还没退化。
这依然是一支能拉得出,打的赢,能打硬仗,胜仗的虎贲之师!
所以,些许瑕疵,刘彻也就没放在心里了。
毕竟,不能拿封建社会的军队去跟近代甚至现代军队比较。
刘彻回头,群臣立刻跪下来,恭听圣旨。
刘彻提着宽大的绶带,清了清嗓子,正色对着群臣道:“自古国之大事,唯戎与祀,今朕幸雍,欲效先王,观兵演武,而后再祀五帝,卿等皆国之柱石,请随朕临观兵威!”
于是,乐声立刻改变。
《天保》之声渐渐远去,恢宏浩大,气势庄严的《瞻彼洛矣》。
《天保》是歌颂天子之诗,而《瞻彼洛矣》则是称颂天子军队之诗。
而这两首诗,无论从文字,还是意境,都充满了赤裸裸的帝国主义范。
孔子说,诗三百,思无邪。
可刘彻觉得,诗三百,其实只阐述了一个事实:大华夏民族主义万岁。
诗经通篇,所有涉及的战争,全部是诸夏对外族的战争,它所称颂的君子,全是保家卫国,开疆拓土,击败夷狄的英雄,它歌颂的淑女,全是仰慕君子,谨守华夷之别的女性。
全篇上下,毫无掩饰的告诉所有人:只有中国的战争,才是正义的,夷狄诸蛮的反抗和抵抗,全部都是错误的,不正确的,不得人心,神明保佑的。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此,福禄如茨。韎韐有奭,以作六师……”刘彻轻轻的随着乐声,念着诗词,他向前缓步,这一刻,刘彻似乎有种感觉,这方天地的英灵,那些为诸夏对外开疆拓土的英雄,他们的目光正从九天之上垂下,正在看着他,这个后代的继承人,这个国家和民族如今的主宰者,于是,刘彻提高声调,大声的唱出来:“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此,鞞琫有珌。君子万年,保其家室。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此,福禄既同!”
这首《瞻彼洛矣》可能后世人觉得有些拗口,而且用词生僻。
但对如今的汉室贵族大臣王侯公卿来说,却是相当于流行乐一般,朗朗上口,脍炙人心。而且,因为用的是雅语,所以,唱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感十足。
于是,伴随着刘彻的声音,随行大臣与诸侯列侯公卿,全部不由自主的附和着唱诵起来。
一时间‘瞻彼洛矣’之声响彻天地。
“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此,福禄既同。君子万年,保其家邦!”最终,这场西元前的大规模合唱,以梁王刘武及江都王刘阏率领百官,跪在刘彻身后,大声唱诵这首《瞻彼洛矣》最后一小节而告终。
这时,负责今日阅兵安排的卫尉李广,就已经为刘彻君臣,准备好了阅兵所用的车马。
刘彻率先登上为阅兵而特别打造的御撵。
坐上撵车,刘彻对车辕下待命的王道吩咐道:“回长安后,记得去把司马相如叫来!”
义纵就要凯旋归来,自古王师奉命,征服夷狄,岂能没有称颂王师威武正义,纪律严明,为夷狄带去文明之光的诗歌?
说句实话,刘彻实在有些鄙视后世帝王。
征讨不臣,毁灭夷狄的文字、神庙、制度,使之臣服诸夏,这是上古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都称颂的事情,诗经所赞美的伟业。
何以春秋以后,类似赞美和歌颂王师的文章诗赋就少之又少了?
甚至宋明两代沦落到被夷狄吊打,为野蛮毁灭的悲惨境地。
那些喊着师法三代,效法圣王的文人,怎么在这个事情上就装聋作哑了?
他们的圣贤书是用屁股读进去的吗?
刘彻感觉,有些理解不能。
刘彻决定,在这个事情,不能犯后世的错误,要纠正现在文坛不是称颂山水,就是赞美园林这股不正之风。
歌颂君子杀敌,保家卫国,泡夷狄妹子,教化四夷,为野蛮带去文明之光,这才是文坛应该走的正道嘛!
思虑之间,群臣已经各自就位。
梁王刘武,亲执戈矛,坐于刘彻左侧一辆战车上。
江都王刘阏,手执弓矢,立于右侧一辆战车。
丞相周亚夫,乘一辆四马战车位于先导。
其余诸臣,两千石以上,列侯外戚,也各以次序,护卫左右。
护持天子阅兵,这是为人臣子的无上光荣。
大家也都很尽职尽责,拿出了最好的一面。
一切准备就绪。
大将军窦婴驱车来到刘彻御撵旁,下车拜道:“陛下,如今六师已备,群臣就绪,敢请陛下下令!”
刘彻站起身来,拔剑出鞘,剑指前方,道:“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朕今日观兵,乃为晓瑜天下:王师,堂堂正正,奉天应命,唯受朕遣,只诛不臣,只讨不义,只伐无道,若臣服于朕,谨守道义,躬行中国之治,四夷诸国,王师秋毫无犯!”
这却是脱了裤子放屁,硬是要装逼了!
臣与不臣,有道无道,不是刘彻说了算,难道还是夷狄说了算?
就像后世米帝一样,说你不民煮,你就肯定不民煮,民煮了还是有黑幕,选举不公,一定要**你丫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