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的老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三十二章 并州的未来3,吕布定河山,爱莲的老鼠,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笔趣阁 最快更新吕布定河山 !
吕布说着忽然一正脸色,道:“青史留名,便不是追逐利益了?名利名利……名利本来就是不分家的。”
不等崔烈反对,吕布继续滔滔不绝开了口。
“世间熙熙攘攘,皆为利而往来!钱财,利也;功名,亦利也。而留名青史,受世人传颂,便不是利了?人生在世,皆有所求,其所求勿论贵贱,皆利也!诸公以为然否?”
吕布眼神扫过众人,见崔烈面色露出沉思,于是加一把火,道:“至若私人之利,有利家国,则诸逐利有何不可?布以为,无农夫耕田,则天下无粮,食之不饱。无商人,则国不富,无工匠则国不强,无文士,则政令不智,无兵卒则国家难安。农,国之基石,商,互通有无;工,国之器也;文,经纬之道;兵,以为护卫。各行各业,缺一不可。若能兴学,教化万民,则众皆知法、明理,则可为我所用!若使农民启蒙,则物产必丰;使商民启蒙,财富必累;使工民启蒙,国器则精;使兵士启蒙,则知进退。故,布欲重教化,只是为了富国强兵。况孔子弟子三千,中有耕种之徒、行商之人、工匠之属,故子曰:‘有教无类。’教化者,百代之基石,富强之不二途径,兴盛之必然法门。君等以为如何?”
“然则并州地方千里,随着流民加入,人员越来越多。如今钱粮不足,若以主公之策行之,恐怕……”荀彧终于忍耐不住,开了口,荀彧到没有反对吕布的意思,仅仅只是提出些不足罢了。
“钱粮这个问题,文若到时无需担心,布自有良策!”关于兴办教育的资金来源,连荀彧、贾诩这样的才智卓绝之士都想不到吕布的办法。
和众人商议兴办教育事业后,吕布连续十几天召见当地甚至外地来并州的数十位比较出名的商人,也不知道在商议些什么,反正那些商人出来之后面上表情丰富,有不信,有疑惑,有兴奋,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十月中,吕布发布兴学令,号召各地商人富户捐钱捐物捐人,择地兴建各级学堂,官方将会铭刻石碑,记录这些捐献人的名字和捐献数目于其上,数目大者列于前,若果有人捐献的数量足以完成一座学堂的大部分建设,那么这个学堂将以此人名字命名,好让世人传颂其功德,捐献者子女将优先入学。
反正从头到尾,兴学令就是一个意思:你商人想要打广告要名声,好,只要你捐钱,我给;你士人本身没多少本事,却又想青史留名,好,只要捐钱,我给;不管是来钱还是来建筑物资,我统统收下,然后给你名声!这些虚浮的东西,换取大量的金钱物资,傻子才不做!
在中国古代,几乎所有读书人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极度地希望能够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以至于后来那些御使台的官员们拼命地想着法子去触怒皇帝,好让皇帝杀了自己,这样就不怕史官不在史书上写上“xx,诤臣”这样的字符了。
而同样的,由于长期的遭受鄙视,不被社会承认,以及商业本身的需求,商人们也是极度渴望被人承认,希望有个好的名声(在那种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商人的名声比什么都重要)。
这些都给了吕布可趁之机,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响应没那么大,但效果还是有的。
在晋阳,一个富商眼睛锐利看到其中的利润,于是捐出自己的一座府第改建成县学堂,吕布二话没说当即请蔡邕为其书写了一块以其姓名为学校名字的匾额,并立即命人刻石铭记。
这件事迅速地在荆州流传,一夜之间,捐献者源源不绝,各地开始大力兴建各级学堂。
另一边,吕布也令人宣传,号召并州的士子们到时候前往学堂教授学生,同时吕布还拿出了印刷的书籍当做奖品,凡是家族出人前往学堂教书育人的,都有不等的书籍以作奖励。用世家的人来为自己培养人才,吕布也算是挖空了心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